高山流水-《荒原纪事》

(第3页)

许多人把我当成了地质勘探队的:在金矿规划初期,这里常有戴着太阳帽和黑眼镜,背着这样一个大背囊的人走来走去。

打听了一下让我吃惊不小,那些地质人有的就来自我的母校!

他们咿咿呀呀讲出一些奇怪的故事——

“说起来没人信,从那个学校里来了个戴眼镜的老师,手指老长,会弹钢琴——人家不笑不说话,文明哩。

可就是这家伙把村头的闺女给拐跑了……”

我听下去才搞明白,原来那个领队是一位青年讲师,住在村头的家里,这个村头家里很有钱,共两座房子,其中的一座是二层小楼。

他们把楼上最好的房间让给了这位教师住,一月之后村头的闺女竟然与他私奔了:眼下学校和村头都在找他们,直到现在都没有音讯。

“你看看,这么好的一份家产!

这个贼丫头连万贯家财也不要了,一尥蹄子跑了,真是色力大过天哪!”

我觉得最后一句说得有意思极了。

不过那个教师失去了一份职业也怪可惜的。

可见这个村头的闺女一定别具魅力——那所享有盛名的地质学院有多少女孩子,他竟会跑这么远来寻一个山沟里的姑娘。

爱情令人迷惑。

“狗东西,书都念到驴肚子里去了,来祸害咱庄稼人哩。”

说这话的是一位老太太,她一边抹着鼻子一边讲,不知不觉火气上来,砸石子的锤用过了力,把砧石也砸裂了。

河谷两旁的梯田在这一带称得上是最好的土地,可这会儿上面的庄稼又瘦又小。

田里没有多少人做活,显然这些土地基本上被遗弃了。

过去山里人会把每一棵庄稼照料得无微不至,得到的却是一份艰难的日子——令人悲哀的一个事实是,有时候庄稼人也会厌弃土地。

山坡高处那些被地堰围成一块一块的梯田都属于褐土,它们大半都是薄层粗骨褐土或淋溶褐土,不太适于耕作。

在钙质岩丘陵顶部,这种土质是最多的,可是他们硬是花去了几十年的时间,用汗水将其浸润得变了模样:把捡不完的砾石倒进河心,把山下的肥料担上来,最后竟然可以在上面播种麦子和玉米了!

可惜就是这些人,现在回过头把那些当年花了无数血汗、费尽时日垒好的石堰统统毁掉了……雨天来临,梯田上几尺厚的泥土开始顺流而下,一直泄进下游的河道,再由日夜不息的河水把它们送进河湾、送进大海……

从平原上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分长短期两种。

长工的生活稍稍得到了改善,散居在山沟的村子中;短工只好自己动手,在工地附近用秸秆搭一些铺子。

他们一般都带来了自己的家口,把家中最常用的东西也如数携来,如风箱、大铁锅,以及面粉和瓜干等等。

草铺旁边还开垦了一些小片菜地,种了菠菜、韭菜、萝卜等。

我沿着一条崖畔的窄窄小路往东南方走去。

整整走了半天,中午时分稍作休息,下午接着赶路。

在太阳落山之前,终于又看到了一些稀稀落落搭在河谷流沙上的铺子,心里一阵高兴。

我在这里开始了逐一询问,令我惊喜的是,这里终于有了那片平原上的人——有的竟然就是我要找的那个村庄的人!

他们喊着:“柳棍,那是我们庄啦!”

当我问起鼓额一家时,有人喊着:“天,这一家子早走了,跟上几大家子一块儿走哩。”

我的语气急切起来:“他们去了哪里?”

他们伸手指着西边苍苍茫茫的大山——那是险峻的砧山山脉,“早翻过大山了!

大概往远里去了……”


(第3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