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黄洋界一炮感动长征之二-《吟诵关中:陈忠实最新作品集》

(第2页)

最后一颗终于打响了,不偏不倚打到敌指挥部里,炸得那些指挥官人仰马翻。

借着这颗炮弹爆炸的威风威势,两边山崖上埋伏的赤卫队员暴动队员一起开了火,呐喊声震荡山谷;更有在煤油桶里燃放的鞭炮,制造出机枪连发的音响效果,攻山的敌军以为红军主力回归,连夜收兵撤离了。

这真是神奇的一炮。

只有一炮。

在红军发展壮大到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,由一门迫击炮发展到大炮列陈,炮弹排山倒海轰响,应该说只有黄洋界的这一炮最负盛名了。

这一炮发生的神威,毛泽东是第二天从湘南回归井冈山的半途中听到的,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,便“哼”出这首词来。

我原先初读这首词时,以为有许多门大炮,不然怎么会有隆隆轰响的效果,直到站在这门迫击炮跟前,才把几十年的错觉纠正过来,不仅是一门炮而且只打响了一发炮弹。

毛泽东把这一发炮弹填进了诗词。

更让我意料不到的是,黄洋界守卫战的两位最高指挥员之一的何挺颖,是我的陕西乡党。

他是31团党代表,团长叫朱云卿,他们两人负责指挥这个团第1营的红军战士,守住了黄洋界,也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。

我查找有关何挺颖的资料,想了解这位红军早期领导人的情况,所得十分简单,却也有了一个大致清楚的轮廓。

何挺颖是汉中地区南郑县人,那是一块富庶的盆地,20岁时考入上海大学数学系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后参加北伐战争,随后参加毛泽东发起的“秋收起义”,以及“三湾改编”。

直到1928年春天,党的前委改编为师的编制,毛泽东任师长,何挺颖任师委书记。

在黄洋界保卫战之后不到半年,何挺颖在进军赣南闽西的大余战斗中牺牲,年仅24岁。

我早都熟知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闹红的刘志丹、魏野畴、李子洲等先烈的名字,却几乎没有听说过何挺颖。

在从“秋收起义”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,何挺颖竟然在唯一的一个红军师里,和毛泽东结成搭档成为最高首长,如若活到共和国成立,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。

我又从另一个角度设想,何挺颖能从闭塞的南郑县考入上海大学,非得具备两个基本条件,既要有一颗天资聪慧的脑袋,还要有一个能供给得起学费的较为富足的家庭。

何挺颖在贫穷和文盲一统上世纪的中国,能进入大学学习,无论如何是不愁找不到一份可心如意的工作的。

这个人却选择了革命,投身革命,从“秋收起义”到初创井冈山根据地,其艰苦卓绝危机四伏之险恶,与一个堂堂的上海大学学生的生活形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

我便相信基本的一点,信仰的神圣和志士的抱负。

他信仰了共产主义,就神圣在整个人生价值取向上,就自觉承担起改变中国命运的责任,不惜以24岁的年轻生命作为新中国的祭礼。

当人们轻淡随意地嘲笑信仰和精神的时候,显示了什么呢?比何挺颖们聪明了还是混了?重了还是轻了……

我有一点小小的狭隘的地域性私念,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,黄洋界保卫战里那神奇的一炮,是一位年仅23岁的陕西南郑籍的红军指挥员何挺颖和朱云卿(省籍不详)的杰作。

这仅仅是我附着在敬仰钦佩情感里的一缕私念,与何挺颖包括牺牲在内的整个生命意义无涉。

2005.11.22二府庄


(第2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