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道主义是张一撕就破的薄纱-《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》

(第1页)

这个夏天已经过去,在暑热和戾气逐渐散尽的初秋重提《南京!

南京!

》或许是个好时机。

必须承认,关于这部片子已经有太多针锋相对甚至南辕北辙的评论。

面对这样一个黑色深重的题材,每个人的观看过程总是一再地被“沉渣泛起”

的历史记忆和“泥沙俱下”

的现实经验打断。

究竟哪些场景是“历史”

上不真实的,哪些情节在“逻辑”

上是自相矛盾的,哪些桥段是“品位”

上不够高尚的,哪些立论是“政治”

上不够正确的,哪些处理是“情感”

上冒犯观众的,各种观点是如此地对立和纠结,以至于我有一个近乎相对主义的判断——那得看你更“愿意”

相信电影本身的道理,还是自己的道理。

以角川自杀为例,日本观众加藤嘉一相信这样的日本兵不止一个,而更多的中国人则认定这只是特例或者压根就是杜撰!

隐藏在这类“硬事实”

之争背后的是理念上的分歧。

事实上,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能否在历史上找到“角川”

,而在于当陆川刻意放大角川的叙事地位时,他就必须直面两个尖锐的指控:第一,用“占领者的视角”

去审视1937年的南京城乃是一种“汉奸”

行为;第二,在30万条生命的背景下浓笔描述侵略者的人性,体现的是一种虚假且孱弱的人道主义品味。

我无意回应“汉奸电影”

这个莫须有的指控,因为它不仅严重误读了陆川,更是在矮化和羞辱咱们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。

说到电影审查制度,不禁让我想起十年前那部同样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《鬼子来了》,众所周知这部片子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在国内公映。

根据未经证实的“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报告”

,其中的一个理由是这样的:“剧本第40页:毛驴发情一场,原文学剧本中已改为毛驴钻入鬼子粮仓。

现影片第1590镜至1606镜,未做修改。

此情节格调低俗、无聊。”

倘若该报告属实,则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相信电影局官员的智商,他们既然能够看出毛驴发情是无聊的,就一定能判断出《南京!

南京!

》到底是不是汉奸电影。

说来有趣,《鬼子来了》的导演姜文与陆川的缘份不浅。

姜文不仅主演了陆川的处女作《寻枪》,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与陆川“合拍”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