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有效遗嘱-《君子之道》

(第1页)

儒家对后世的遗嘱——做君子,不做小人,有没有传下来呢?

传下来了。

而且,传得众人皆知。

只要是中国人,即使不通文墨,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,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。

如此普及千年,如此深入人心,实在是一种文化奇迹。

由此,儒家的遗嘱,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。

这一现象传达了一个奥秘,那就是:最重要、最有效的遗嘱,总是与做人有关。

回想一下,孔子本来是有完整的计划的,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

,但一辈子下来,治国、平天下的目的不仅自己没有达到,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。

十余年辛苦奔波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,都没有效果。

回来一看,亲人的离世使“齐家”

也成了一种自嘲。

最后,他唯一能抓住的,只有修身,也就是让自己做个什么样的人。

因此,他真正实践了的结论,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,也只有这一条。

“修身”

本是他计划的起点,没想到,起点变成了终点。

不错,做人,是永恒的起点,也是永恒的终点。

因为与人人有关,所以能够代代感应,成为有效遗嘱。

一定有人不赞成,认为君子之道流传那么久,产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并不高。

因此,不能认为“有效”

这种观点,把理想人格的设计和引导当作了“应时配方”

其实,人类历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设计,都不具备“即时打造、批量生产”

的功能。

君子之道也一样,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,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,然后产生“见贤思齐”

、“景行行止”

的向往,而不是在当下急着搭建一个所谓“君子国”

过程比终点重要,锻铸人格的过程不应该中断,而一个匆促搭建的“君子国”

,肯定名不副实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