萨尔茨堡-《远方的鼓声》

(第3页)

这么说或许失礼,真是白捡的音乐会。

之后去啤酒屋喝啤酒、吃香肠,返回宾馆。

翌日在圣方济教堂听风琴、长笛和双簧管音乐会,这个也极有情调(硬木椅,屁股有点痛)。

萨尔茨堡一天有五六个音乐会。

所以一早起来就去演出导览中心去看当天演出一览表,从中选出自己想听的音乐会即可。

既有名人木偶歌剧,又有城堡大厅里演奏的室内乐,每星期在教堂演奏一次莫扎特的安魂曲。

有这么多场音乐会,觉得在这里待一星期怕也待不够。

运气好用正常价格搞到歌剧的退票也并非不可能(当然,仅仅是并非不可能那个程度的可能性)。

只是,这个城市雨多。

我们逗留期间一直下雨。

尽管是8月初,却冷得没说的。

身穿全毛的毛衣(由于太冷了,来奥地利后买的),外面套上夹克也还是冷,只好进餐馆喝热汤来温暖身子。

买明信片,上面画的是雨中萨尔茨堡,后面写道“以多雨闻名的萨尔茨堡”

——想必雨多得上了明信片。

睁眼醒来下雨,再醒来仍下雨。

不仅萨尔茨堡,奥地利无论去哪里都雨多得不行。

觉得无日不看雨。

车窗雨刷好像总是“喳喳”

响个不停。

从萨尔茨堡北上十来公里穿过奥地利同德国的国境,那边晴空万里。

而南下一进奥地利,保准又是雨天。

看过电影《音乐之声》的人很可能以为奥地利总是天朗气清阳光灿烂,但那彻头彻尾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[1]式谎言。

也许我们不巧赶上了这样的季节,不过那雨下得的确比日本的梅雨还厉害。

雨把我关在房间里动弹不得,在奥地利期间尽看书来着。

带去的岩波文库版七卷本《基督山伯爵》全看完了,另在一个名叫Schladming的小镇的一家小书店买了哈米特(DashiellHammett)的《马耳他之鹰》(这家书店里我觉得可以看的英文书只此一本),相隔许多岁月又读了一遍。

读罢,又读了汤姆·沃尔夫(TomWolfe)的《虚荣的篝火》(Bonifireofthewanities)(在慕尼黑一家书店买的)。

翻过阿尔卑斯山,住进乡村旅馆,吃薄薄的炸牛排,看窗外下个不停的雨,一边听着牛脖子铃铛的“丁零丁零”

声,一边看汤姆·沃尔夫有趣而不无夸张的小说(何以觉得夸张说不清楚,但有趣还是有趣的),如此一天天过去。

在奥地利吃惊而又佩服的是,尽管雨“哗哗”

一个劲儿下,但很多人一不撑伞二不穿雨衣,就那样悠悠然满不在乎地走在街上——或许人已进化得适应了气候。

另外就是马自达车多得不得了。

比之丰田和日产,马自达的数量遥遥领先,不知什么缘故。

在奥地利每天吃好多种东西,但菜名一个地方一个叫法。

由于拼写特长,吃了什么都忘光了。

当然,每次点菜时看菜单记下菜名倒是可以,却因嫌麻烦而半途作罢。

PRINZREGENTENTORTE

ARTISCHOCKENHERZEN

GESCHNETZELTEH?HNCHENBRUST


(第3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