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把手里的马鞭子给了她,说:“你把鞭子插在水缸里,要水,把鞭子往上提一截,缸里就有水了。
可记住,千万不要把鞭子拔出缸外!”
说完了,过路人就不见了。
有一天小媳妇回娘家去,她婆婆在家,把马鞭子狠劲往上提,一下子拔出缸外。
坏了!
水不断流出来,村子淹了!
小媳妇正在打开头发梳头,听说婆家村子发大水了,赶紧往回奔。
急中生智,拿起一口锅盖扣在水缸上,自己腾地往上一坐。
水止住了,村子保住了。
水退后,小媳妇才顾得上梳头。
第二件是张郎像,在难老亭下首。
难老泉流出后,东边和西边的村子都要用。
水要分。
怎么分?两边的村子连年打官司、打架。
后来有一个地方官想了一个办法,熬了一锅滚开的热油,扔进十个铜钱,说:“你们两边各出一个人,伸手到锅里去捞铜钱,哪边捞出几个钱,就分几股水。”
东边村走出一个后生,伸手到油锅里捞出了七个铜钱。
从此规定:东边用七股水,西边用三股水,永远不再打架,打官司。
后人为了纪念小伙子,给他立了一个像。
像不大,模样装束完全是一个农民。
小伙子姓张,不知道名字,众口相传,叫他张郎。
有关这两件文物的故事当然是不可信的。
水母宫我在别处也见过。
张郎像则在离太原不远的赵城分水闸边也有一座。
但是故事的思想内容却是极其真实的:水对人的生活太重要了。
水不够用,要争,甚至用生命去争;水大了,又会泛滥成灾。
香港人吃的水一部分是从大陆送过去的,你们有没有兴趣听听大陆的土著编制出来的关于水的故事?
(第2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