蒯聩逃亡,牵连了很多人,孔子平时与蒯聩有些交道,因此也有些担心。
再加上眼看在卫国没有什么前途,孔子决定再一次离开卫国。
去哪里?向南是宋国,不敢去;向东是齐国,去了也没用;向西南,是郑国,不敢去。
于是,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去:晋国。
【逝者如斯夫】
孔子决定去晋国,不过他内心很是忐忑。
为什么很忐忑呢?因为晋国是所有国家中周礼破坏得最严重的国家,他们对周礼的蔑视甚至超过楚国人。
这个国家六卿掌权,国君早已经被架空了。
鲁国三桓虽然瓜分了国家,但至少三桓本身也是公族;可是晋国六卿没有一个公族,所谓的君君臣臣早已经不存在了。
这样一个国家,自己的政治理念能够受到欢迎吗?
此外,晋国此时正是赵鞅执政,此人心黑手狠,行事果断。
而当年赵鞅铸刑鼎,孔子还批判过他。
再者,目前阳虎就投靠在赵简子的门下,如果自己再去投靠,会不会被人说是去找阳虎,跟阳虎是一伙?
种种原因,让孔子欲行又止,欲止又行,就这么犹犹豫豫上路了。
孔子的情绪影响了所有人的情绪,这一次上路,大家都很沉默,甚至有些沉重。
这一天,来到了黄河渡口,过河就是晋国了。
一条渡船从对岸过来,船上下来几名晋国人。
“请问,最近晋国发生了什么?”
孔子问。
“你问什么方面的事情?”
晋国人反问。
“啊,执政的,譬如赵鞅元帅的。”
孔子想了想,问。
“也没什么大事,不过听说赵鞅最近杀了两个人。”
“什么人?”
“一个叫窦犨鸣犊,一个叫舜华吧。”
晋国人说,说完,匆匆走了。
“哦,窦犨鸣犊?舜华?”
孔子自言自语,猛然之间,嘴角竟然露出一丝微笑,可是立即消失了。
“老师,上船吧。”
子路过来,请老师先渡。
孔子看了子路一眼,皱皱眉头,摇了摇头。
然后把目光转向黄河,望向远方。
“美哉水,洋洋乎。
丘之不济此,命也夫。”
孔子高声说道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