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式的终极-《博尔赫斯的面孔在线阅读》

(第1页)

莫言曾经提到,他小时候看朝鲜电影《卖花姑娘》,每次看都会流泪。

可他万万没想到,事隔三十多年后,他在家中重新看《卖花姑娘》时,竟然还会莫名其妙地流泪。

由此,他得出一个结论:一部电影的好坏,与它会不会使人感动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
换句话说,我们不能以观看一部电影或小说是否会流泪为依据,来评价一部艺术品的优劣。

他的话无疑是对的。

不过,我却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。

莫言事隔三十年后看《卖花姑娘》仍会流泪,除了电影本身的煽情和悲剧性情节之外,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,那就是他在过去曾经为它流过泪。

记忆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,其功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。

假如我们给今天的年轻人放映《卖花姑娘》,他们会流泪吗?

转眼间,我的儿子已经到了我们当年痴迷《小兵张嘎》的年龄了。

妻子从同事那儿借了一盘DVD,一厢情愿地希望给他带来一个快乐的周末。

小家伙毫不领情,当他恹恹地看到小嘎子点燃衣服烧鬼子炮楼的时候,终于伏在沙发上睡着了。

我妻子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,她后来又找来了《地雷战》和《鸡毛信》,强迫他观看,其结果也颇令人伤感。

她一边陪儿子看,一边吃力不讨好地还担任讲解:

“你猜猜看,鸡毛信藏在哪儿?我告诉你,就藏在大绵羊的屁股底下——”

或者:

“快看,快看,马上就要出来一个房子一样大的地雷。

其实那是鬼子的幻觉,鬼子用刀一劈,地雷‘轰’的一声就炸了——”

我儿子挣扎着抬起头,朝电视机瞥了一眼,随即一头栽倒在沙发上,依旧沉沉睡去。

一个时代结束了,混杂在其中的历史记忆、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亦随之变得僵滞而呆钝。

不管什么人的童年都是神圣的,但我们已不能返回。

如今,按照我们那一带的乡村习俗,电影往往与死亡的消息结伴而行。

只有在村子里死了人的时候,人们才会放一场电影来冲冲晦气,观看的人也寥寥无几。

有时候回到家乡,还能看到牛高。

他已经病得不行了,坐在通往大晒场的巷子口晒太阳。

这个平淡无奇的人物,借着电影的光辉,一度耀眼夺目。

随着乡村电影的终结,他的生命亦变得黯淡无光。

牛高静静地坐在阳光之中,三三两两的孩子从他身边走过,没有人会停下来看他一眼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