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张绍刚中央电视台《今日说法》《大家看法》主持人)
我是个犯罪小说的发烧友,但是几乎从来不看国产的。
其中太多的模仿和对市场急功近利的迎合,实在和这类小说冷静理智的诉求相去甚远。
很偶然地,看到了《刀锋上的救赎》,几乎可以用惊喜来形容。
整个阅读过程充满变化。
前几章,像极了《CSI》,我把它当成了系列故事,不过其中似乎总有点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,在黏合,又找不到接缝处;到了中段,一个大的起承转合,把原本看似不连贯的片断接到一起;后部,跨地域、跨国界、跨政治背景的动作,仿佛又让人看到硬汉推理的影子。
一本原以为无比简单的小说,突然变得大开大合起来,着实是惊喜之一。
作者的用功体现在时时处处。
对系列杀人案件的了解、验尸报告的专业、犯罪画像的高度概括,好像是在不停地提醒读者作者的法律专业背景;对细节的迷恋——用知识刻画的刀具、对地理环境的精益求精等等,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,有想象又绝不似“盗墓”
系列般神怪玄幻;经常性地向劳伦斯·布洛克这样的大师致敬,却不是为了显摆的简单粘贴,不忘记人物性格塑造这样的小说基本命题。
惊喜之二。
虽然是破案推理,但又绝不仅仅是情节推动。
就像劳伦斯·布洛克的故事里永远有纽约的城市气息一样,《刀锋上的救赎》里,到处弥漫着北京城的味道:我们熟悉的地点、食物、哥们儿聊天的语言方式、透着真诚的不正经。
如果一本小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,那么作者的全情投入就不难被体会了。
惊喜之三。
相信这部小说是接近作者个人经历的小说。
也许是自己,也许是无数的朋友和敌人。
不过,我的阅读感受更觉得这不是真实,而是意象。
世界上的万千风景,永远一分为二,一半给画家,一半给摄影师:画家的无奈一定是摄影师的得意,反之亦然。
不要在这样的故事里寻找真实,用自己头脑中的笔触完成各自的意象,相信《刀锋上的救赎》能够帮大家做到。
作为处女作,《刀锋上的救赎》也的确有遗憾。
叙事的构架偏于宏大,到了后半段有失控的嫌疑;作者的专业背景有时会强有力地跳出来脱离情节;某些情节的转换稍显突兀。
有遗憾总是好事,这让我们更期待能有一个系列,系列的下一部会更精彩。
最后一定要多说一句:我区分犯罪推理小说好坏的标准很简单,除了破案,还有没有点情怀?
《刀锋上的救赎》是有情怀的,这才是最大的惊喜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