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。”
“不努力一下,不知道什么是绝望。”
“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,还有明天和后天的苟且。”
自打“丧”
字频繁出现在媒体中以来,很多人都会疑惑:“丧”
到底是什么?是无精打采,负能量爆棚的感觉?还是嘿嘿一笑,鄙视生活的态度?
这个字一时流行的背后,其实是焦虑感无处释放的无奈——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平。
不同地域、年龄、职业和天分的人,都“可以”
获得同样的资讯,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正在被越来越相似的语境所统领。
我们“云追”
同一个明星,“云撸”
同一只猫,“云赞”
同一张照片,“云吊打”
同一个渣男。
我们被相似的成功蛊惑,被相似的奢侈诱惑,最后被相似的折扣吸引,清空了相似的购物车。
我们不仅共享了专车、单车、充电宝,还共享了压力、三观、鄙视链。
我们分明是那么不一样,却共享着对伴侣的要求、对自己的期待、对生活的看法。
生活中分明那么多值得抱怨的事,但“不要抱怨”
的训诫还是被贴在同事、家人、朋友、情侣等几乎所有社交关系的入口。
在一个所谓倡导个性解放的年代,我们每个人参差不同的焦虑却统统被心灵鸡汤堵住了出口。
无处宣泄,无人聆听。
你憋不憋?反正有人憋得慌。
好在天无绝人之路。
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,终于找到了一块共享的堆填区,那就是丧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