▼八〇年代的解谜杰作-《巧克力游戏解说》

(第1页)

最后,我们花点篇幅聊聊本篇故事的谜团与诡计。

基本上,作者安排了物理性诡计(录音机)的应用,而产生了心理性诡计(不在场证明与时间的认定)的效果,不过这只是为了达到第一层次嫁祸的目的。

而在第二层次,则又利用了录音带时间长短的小诡计,替嫌犯自己做出不在场证明。

此外,贯井的身份从债主一夕之间转变为负债;省吾虽到过命案现场,还取走物证,但实际上并未涉入贯并的命案。

真正涉入命案的浅沼英一反遭共犯喜多川勉所害;坂部逸子为了省吾的债务,引发卖身疑云等等。

作者其实在书里安排了很多转折,高潮迭起,牢牢吸引住让者的目光。

同时整部作品也恪遵解谜小说的不成文规定,不论大事小事,所有谜团在书末结尾皆有合理的说明与解释,这也正是注重逻辑的冈嶋二人其过人之处。

由于诡计安排精巧,即使在为十五年后读来,仍然让人兴致盎然。

只是今日以挑剔的眼光来看,剧情安排其实稍嫌不合理:负责办案的大竹刑警在故事中段很“合作”

地吞下喜多川父子的诱饵,尽管整起案件仍有诸多疑点,但警方还是很快下了结论,认定省吾是畏罪自杀的凶手。

但是到了故事结尾,当近内自己的推理逼近真相,因而再度联系大竹刑警,寻求警方重启调查时,大竹却显得吹毛求疵:因为快接近“剧终”

了,所以大竹刑警必须代替读者,一一检视整桩事件的所有疑点以及对应的真相解答。

这让大竹刑警的形象显得前后不一:一方面轻信真凶(坏人)的谎言,稍后又对扮演侦探(好人)的近内非常严格。

这样的刑警形象塑造,不算非常成功。

这也是解谜式推理的通病之一:为了凸显侦探的手段,刑警的能力往往受到压抑,甚至显得愚昧。

总结来说,由《巧克力游戏》这部作品,还是可以一窥推理文学的历史演进过程。

尤其进入九〇年代之后,日本推理文坛再掀起一波新的浪潮,终于达到今日百家争鸣的荣景。

活跃于八〇年代的冈嶋二人,确实为这波革命浪潮,提供了充足的养分。

▼作者简介\纱卡:

已婚,育有二女。

喜爱桥牌与阅读,偏好推理文学。

目前于南部某大学从事物理研究工作,平常喜欢与朋友分享推理小说的阅读经验。

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推理读者,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推理出版品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