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电光石火”
这个成语比喻稍纵即逝。
“电光”
即闪电之光,闪电之光一闪即逝,因此可以用来比喻时间短暂,一刹那而已。
但什么是“石火”
?如果没有详细的了解,很容易将“电光石火”
误读成“电光火石”
,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也确有人这样读。
“石火”
当然是敲击石头迸发出来的火花,那么为什么非要用敲击石头所迸发出来的火花来比喻时间短暂呢?原来,“石火”
乃是古人取火方法之一种,与古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因此才拿来作比。
在西洋火柴于清末传入中国之前,中国人一直采用独特的取火之法,共分为三种,一为木燧,一为金燧,一为石火。
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右佩箴、管、线……木燧。”
古人随身携带着木燧。
所谓木燧,即钻木取火,不过古时所钻之木,要随着四季的变更而换用不同的木材,这叫“改火”
或“改木”
。
东汉学者马融在注解《论语·阳货》“钻燧改火”
时说:“春取榆柳之火,夏取枣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
一年之中,钻火各异木,故曰改火也。”
为什么要“改火”
呢?《周礼》中有司爟(guàn)一职,“掌行火之政令,四时变国火,以救时疾”
。
唐代学者贾公彦注解道:“火虽是一,四时以木为变,所以禳去时气之疾也。”
禳(ráng),去除。
之所以换用不同的木材,是为了去除时疾,比如春天用榆木和柳木,夏天再用就会有毒,因此要换用适合夏日所用的枣木和杏木。
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左佩纷帨、刀砺……金燧。”
金燧因为从太阳取火,故又称“阳燧”
。
唐人苏鹗所著《苏氏演义》中记载了取火之法:“阳燧以铜为之,形如镜,照物则影倒,向日则火生,以艾承之,则得火也。”
“艾”
是艾蒿制成的艾绒,遇火即燃。
第三种就是“石火”
,敲石取火,魏晋时始用,唐时盛行。
柳宗元有诗:“夜发敲石火,山林如昼明。”
李贺有诗:“沙头敲石火,烧竹照渔船。”
白居易有诗:“小盏吹醅尝冷酒,深炉敲火炙新茶。”
“石火”
取火之法一直延续到清末,火镰、火石、火绒等装备至为繁琐。
“电光石火”
因其稍纵即逝的特性,也被佛教拿来作譬喻。
《五灯会元》记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禅语:“此事如击石火,似闪电光,构得构不得,未免丧身失命。”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